近期需要购买家具、建材的邻居可以报个名,周末去看看
《淄博建陶近100条生产线停产,近日或继续恶化》、《淄博建陶贴牌商纷纷关门歇业》、《江西限电,迫使高安陶瓷企业大规模停产》等这样的消息,成为入夏以来漂浮在陶瓷行业天空的一片阴云,令人心生焦虑而又忧心忡忡。“市场大环境的不景气,让淄博建陶很受伤。目前,据记者走访调查,淄博产区有差不多100条生产线关停。”(中国陶瓷网6月8日报道)“尽管官方对外宣传只关停20多条生产线,但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高安在产99条生产线,已经关了58条。”(高安之窗5月19日报道)。减产、减产、减产!从淄博到法库,从高安到夹江……进入6月,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纷纷爆出停窑减产的消息。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爆仓成了最大的压力,使不少陶瓷产区和企业愁云惨淡,一片萧瑟。
减产是爆仓之后的无奈选择。入夏以来,虽然部分产区、企业因电力短缺而产能下降,但爆仓现象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堆满了仓库堆马路,堆满了马路堆厂外。居高不下的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由于建陶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企业要做出减产停窑的何其“艰难”而又痛苦。
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3年,新一轮五年计划开局之年,陶瓷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型陶瓷企业,正面临着愈来愈大的生存压力。年初至今各类原材料的一路疯涨、员工薪酬不断提高、电力短缺、各项支出大幅攀升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将利润逼至天花板;2009、2010年行业大上生产线的热潮,巨大的产能在释放之际遭遇市场需求不旺的压力,诸多新建成的生产线还未投产就陷入了停产的窘境当中;宏观调控政策新八条、二套房限购、楼市陷入僵局使市场需求十分清淡,销售压力倍增;上半年相继举行的上海展、广交会、佛山春交会、上海卫浴展、广州工业展,人气不旺,导致订单缩水,企业增长乏力;欧盟反倾销、泰国反倾销、韩国反倾销,出口面临巨大挑战;CPI连创新高、通胀难以有效遏制、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一系列因素,使陶瓷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紧张……种种困难,使2011年的陶瓷企业面临着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还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此困境下,减产停窑,成了企业纾解眼前困难与压力的现实之选。
导致今年各大产区企业纷纷减产停窑的原因,表面上看一方面是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国际经济不景气而出现的市场需求不旺,内外交困,一方面是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辽宁等新产区的迅速崛起导致产能出现严重过剩,但从那些品牌知名度高、企业创新能力强、销售网络健全的企业在此困境中仍然逆势飘红的业绩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致企业减少停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产能过剩,而是新增产能严重的同质化。大量同质化产区、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销售模式,再加上企业品牌不强、渠道不全、实力不济,只能在拼产量、拼规模的价格战中深陷泥淖而自吞苦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市场当中找到诸多鲜活的案例,就在不少企业为市场冷清而无奈减产停窑之际,仍然有不少企业产销两旺,扩产增窑,甚至要四处贴牌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由此可以看出,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代表企业的产能过剩。
此外,通过减产停窑我们不难发现,减产的、停下来的,一方面集中在那些近年来产能增长较快的产区,譬如高安、法库,另一方面,就是那些产品档次低、生产效率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附加值低的企业,如淄博产区的的大部分企业。相反,佛山及其周边陶瓷企业由于近年来的产业整治与提升,减产停窑的现象远没有这些产区严重。因此,适度的减产停窑,它不仅是行业内部一种自发的洗牌方式,一种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行业、市场、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实现自我救赎与自我自级的一股强大的内驱力。只要这种减产停窑的现象是适度的、是绝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承受的,那么它的出现,即便是持续的,对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